kaiyun入口走进茶丰五金创业精神传承馆,富有年代感的照片、饱含时代印记的老物件,诉说着茶丰五金人奋斗往事。五十年的沧海桑田,凭着吃苦耐劳、敢闯敢拼、开拓进取、不断创新的精神,茶丰人把五金汽配、工程机械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。如今,都说“全世界有汽车的地方就有龙泉汽配人的身影”。
茶丰,这个离城20多公里的小地方,与别的乡村比较,没什么优势。然而就是这个地方,却因“五金汽配”名声在外,并逐步把汽配产业打造成龙泉主导产业,向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新蓝海挺进。这里面有着怎样的故事?
上世纪70年代,龙泉农村的各个公社结合地方资源,兴起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,时任茶丰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的谢兴吉,面对的却是公社集体经济为零的现状。
“当时全县公社企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木材粗加工,茶丰因为运输方便,特别是1958年在青坑村大炼钢铁,需要木材,沿公路、沿溪的山林早已被砍光,几乎全是荒山、半荒山,木材资源极少,我去茶丰时,公社小料厂早已关门停产,公社经济是空壳。”今年92岁的谢兴吉回忆说。
如何增加公社集体经济收入,带动群众过上更好生活?机缘巧合之下,创办五金汽配企业的想法闯进了谢兴吉的脑海。
1974年,时任财政局干部胡本培、葛以延下乡调查乡镇企业发展情况,向谢兴吉介绍,余姚许多公社企业办五金汽配,效益很好。谢兴吉听后很感兴趣,请胡本培、葛以延带队,派公社干部李世仁和当时的革委会副主任、农村不脱产群众代表林加仁,青坑底村新安江移民方竹祥等人赴余姚参观考察。
学习研究之后,谢兴吉开始着手创办公社五金汽配厂,林加仁任厂长。但筹建一开始,就碰到了“时代难题”。“社办企业的方针是要‘就地取材、就地加工、就地销售’,办五金汽配厂原料要从外地进,产品也是向外销售,报办‘五金汽配厂’是不可能批准的。”谢兴吉介绍,为了通过审批才挂的农机修配五金厂牌子,实际生产五金汽配件,对外称自己是龙泉茶丰五金汽配厂。
审批办厂的同时,如何解决资金、厂房、设备、技术、原材料及销售市场等一系列难题也摆在了面前。
没有资金就由公社出面向信用社贷款,没有厂房就利用老公社和供销社多余的旧房,请余姚帮助供应设备,高薪聘请余姚师傅来厂传授指导……
1974年冬,“农机修配五金厂”正式建成投入生产。用土法将边角碎铝翻成铝锭,或将带有铜碎的地脚泥洗筛出纯碎铜,再翻成铜管,就这样生产出汽车配件。1975年,五金汽配厂逐步走上轨道。1976年底,产值达到26万元,利润8万元,成为当时全县公社企业中的“黑马”。
火热的生产景象背后是谢兴吉、林加仁等人顶着重重压力,默默地在与“极左”思潮的抗争中艰难前行。
采购销售两头在县外,而原材料铜、铝等又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计划物资,因此,有些部门把五金汽配厂视为“不务正业”,是搞“无米之炊”;有的甚至大力反对,认为是行“投机倒把”,走“资本主义”路线年春,五金汽配厂通过多方渠道,在山西省阳泉市电池厂联系到一批铝边角料,可供厂里两年的生产用料。于是派人赴山西阳泉,办理采购托运手续。县“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”获悉,马上派两名干部去阳泉,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,导致阳泉有关部门不但不肯供货,还把厂里人员扣留。
由于政策不开放、部门不支持,五金汽配厂发展步履艰难。就这样顶着重重压力,憋着一股干劲,茶丰五金厂越办越火热,锣帽、接头、安全阀……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,产品的精密度也越来越高。
采访中,他说自己只是为汽配产业起了一个头,在自己岗位上做了应尽的职责。龙泉五金汽配产业从无到有,从山区走向世界,最要感谢的,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、市场繁荣,是龙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、大力支持,是敢闯、敢干、敢于创新的企业家们。
进入20世纪80、90年代,改革开放春风吹遍龙泉山城,“小五金”“小汽配”厂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,当时的茶丰乡掀起了一股“跑五金”热潮,没日没夜地走南闯北,肩背一袋沉重的金属样品走街串巷,风餐露宿。看到街坊邻居都不停地往外跑,以三田集团创始人陈积松为代表,纷纷外出创业。
“那时,公民还没有身份证,乘车住宿都成问题,何况还要肩背一袋沉重的金属样品走街串巷。”陈积松风趣调侃,他一年要走破好几双解放鞋。
据回忆,远售的路上十分艰苦,要在绿皮火车上连坐几十个小时。火车上嘈杂不堪、臭气熏天,很难买到坐票,晚上睡觉时就只能在过道中铺一张纸,拿包当枕头。
到了20世纪90年代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“跑五金”的行列,市场开始出现饱和。陈积松一边加快步伐,往各地跑得更勤;一边加快寻找质量更优的产品。慢慢地,“老陈”成了当时五金销售的一块牌子,销售渠道不断拓宽。
2002年,龙泉实施“二次创业”,掀起了茶丰五金人“回乡创业”的第一波热潮。当时,首批入驻大沙工业园区的39家企业,80%是从茶丰区块迁移出或由返乡茶丰人创建。陈积松响应号召,带着小儿子陈庆华从广州回到龙泉,投资创办了占地22亩的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。
从做滤清器开始,到生产汽车空调压缩机,再到引进孔山重工,每一次集团产业升级之旅都是回乡兴业之旅。在这过程中,三田逐渐走上了数字经济高端“智”造的新征程,公司每年的产值更是以35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
“从2002年到现在,我们经历了三次回归,从做滤清器开始,到生产汽车空调压缩机,再到现在孔山重工回归,一直是原来在外面先培育,培育好了再引进来。这一路走过来,三田之所以回归家乡,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。市委市政府希望我们能够回来落地发展,我们也感受到了家乡对创业的支持,对企业的呵护和爱护。”陈庆华说。
如今,作为产业龙头企业的三田集团,经过20年的发展从起初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小企业迅速成长为拥有5家子公司,产品研发领先国内外先进水平,已获得国家专利100多项,年产值达7.56亿元,并成为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。企业的汽车空调压缩机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远销国外,深受顾客青睐。
从最初的卖产品、单一的制造,到如今成为集研发、制造、销售一体的企业,一路走来,陈氏家族一家两代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三田从“跟随”到“引领”汽配产业发展,打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。
正是有了一批批像三田集团一样的汽配人,持之以恒地坚持创业几十年,昔日一批山村农民完成了华丽转身,成为了一批精锐企业家,也令人惊诧地做出了一个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。
随着汽车空调产业的兴起,嗅觉敏锐的龙泉人瞅准了商机,全面进军汽车空调这块“处女地”。龙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,将汽车空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扶持,鼓励龙泉汽配人大胆闯、大胆干、搞生产、拼市场,从茶丰发源的五金之花结出丰硕果实。
2002年,龙泉实施“二次创业”,龙泉市委、市政府经多方论证研究,决定启动大沙工业园区建设。2002年,园区建成后,茶丰五金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,投资迁厂。
2006年,创业者“回归工程”成为龙商回乡的助推器,首批入园43家企业,全部都是在广州从事汽车空调零部件、工程机械行业的茶丰五金人;
2015年,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“国家火炬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”;
入园发展的龙泉汽配企业有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,在龙泉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龙泉五金汽配行业成立了行业协会并发挥了重大作用,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,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
此后,国家级检测平台——浙江省汽车空调产品质量检验中心、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——浙江省龙泉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、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平台——浙江省汽车空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落地,有力推动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,实现汽车空调生产制造在龙泉、检验检测在龙泉、标准制定在龙泉的“龙泉模式”。
50年风雨兼程,50年开拓创新,有平台支撑、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加持,龙泉把汽车空调产业“呵护”成了“最硬核”的产业。目前,集聚了汽车空调零部件生产企业200多家,年产值近百亿元,产品门类涵盖新能源汽车PTC总成、空调压缩机等200多种汽车空调零部件,形成了汽车空调全产业链。
龙泉没有就此止步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,龙泉争抢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的入场券,先后引进了吉利汽车、科博乐等重点企业,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入场新能源汽车,驰骋在研发创新的新赛道上,龙泉的新能源汽车造车梦越来越清晰。
“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”,创业过程中汽配人并非一帆风顺,也曾经历挫折、陷入低谷、承担风险。但正是他们身上这种坚韧和执着,让这群了不起的人,闯出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。了不起的事业,反过来也成就了这批了不起的人,这才是新时代“龙泉精神”。
龙泉汽车空调产业从跑五金开始,历经“家庭作坊—小企业—规模化生产—产业集群”等阶段,进一步挺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,朝着打造百亿产业目标迈进,源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一代代企业家始终葆有敢为人先的锐气、求是挺进的风骨。这一产业的发展,成为见证龙泉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积极进取的生动见证。
当前,龙泉正在开展“循迹溯源 挺进争先”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,以思想大解放、观念大更新推动环境再优化、实践再创新、工作再抓实,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、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。要通过大讨论,破除“小富即安、小进则满”的消极思想,将“敢为人先、求是挺进”的追求深度融入于产业经济发展、社会事业进步、百姓生活提升等方方面面,推动各项事业挺进新赛道、开辟新境界,力争勇立潮头、永立潮头。